×

Loading...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Too Asian的麦克林文章我也读过,还有最近的华妈更优越的热议,我觉得可算是媒体的良药苦口。主要需要反思的是:(海外)华人确实缺乏交流互动的意识以及技巧,对孩子对自己都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培养锻炼。否则培养的都是工具型专才,心胸打不开,处世总被动。

第一例是:华人家长都恨不得孩子学个将来工资高的“热门”专业,别的啥都不重要。可是社会不是这么简单的,职业结构也会变化的,教出这么简单的“专才”,以后在社会混最多只能随大流而已,没有领导素质(不是说非得当领导,这又是华人的另一误区)。当然这不光是华人的问题,印度人和其他亚洲人都严重,但话人更严重。

第二例:我刚才上网查猪脚价钱,偶然读到chinasmile上几位同胞抱怨滑铁卢附近的德国小镇猪脚餐馆多么“讨厌华人”。一开始让他们等待时就给脸色看,那你们还坐下去吃,然后还一分小费不给地愤然离去?恶性循环么。吃饭本是让自己高兴的事,如果跑堂的不高兴,你要么趁早走人,要么自己想法主动将他热乎起来,他可以讨厌这之前的华人顾客,但靠你本人的魅力你应该可以改变他。

记住,我们首先是个体,然后才是整体(华人)的代表!

所以“歧视”说到底都是缺乏交流互动的结果,大家每个个人都去主动一点,跟华人圈外的人多交往,那歧视就会逐渐减少!

要提高自己的交流互动能力,首先一条就必须全面提高语言(英语)水平!

最后对那些动辄跳脚的人:中国有老话叫良药苦口;西方有疗法叫震荡疗法。明白了?

好久不谈社会了。。。这是我星期六早上的一点感悟。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茶话 / 社会 / 转一篇:文化和加拿大的多元文化(原作者:施化),虽然文章虎头蛇尾,倒是引出了一个重要话题。多元文化不可能是简单的文化隔离,并且包办一切,交流互动才是硬道理。尤其对华人,文化起点差异很大,不能自己躺在“多元文化”的伞下。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文化和加拿大的多元文化
    送交者: 施化 2010年12月31日08:52:29 于 [茗香茶语] 发送悄悄话

    刚刚过去的五月,是加拿大的“亚裔文化月(Asian Heritage Month)”。虽然了解这一文化月的人并不多,对亚洲移民的影响也不大,还是让一些文化圈和新闻圈内的人士忙了好一阵,大概也用去不少社会资源。以多元 文化(Multiculturalism)为既定国策的加拿大政府,设立“亚裔文化月”的用心不可谓不良苦,然而收效不能说令人满意。本文将以剖析文化为 端,质疑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政策,目的在于引起读者的注意和讨论。

    首先,什么是文化(culture)?文化几乎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与每个人每时每刻形影不离, 但又几乎不被我们意识到。只有在一种特定情况下,你才恍然大悟:“哦,原来这就是文化!”这特定情况就是换了一个另外的文化环境,比如移民到加拿大。当人 们旅行到其它国家,体验到不同的食物、风俗、法律和生活方式,或在同一城市之内走到由不同文化构成的区,象是意大利街,希腊街或者唐人街,只有在这时,文化才被意识到。

    简言之,所谓文化,不是仅仅文化人或文科毕业生研究的东西,似乎与学理科或做生意的人无关,文化与一个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息息相关。文化常被误解为,可以通 过观赏芭蕾或倾听古典音乐而“得到”,假如去的是购物中心或快餐店呢?你同样“得到”文化。每个人拥有文化因为他或她是某一族裔或某一社会的成员。社会学家经常定义文化为每日的生活方式,文化包括社会成员的认知、观念、信仰、艺术、道德、法律和行为。

    简单举张女士或詹姆士先生为例:她或他每日的生活,早晨 起床怎样梳洗穿戴,吃什么早点,看什么报纸听什么音乐,出门跟谁打招呼或不打招呼,上班怎样对待老板同事看待工作困难,下班去什么地方玩,和谁聊天聊什么话题,对这一天发生事情的看法和心情……凡是一天里你可以想到可以列出的事情,都和文化有关,由文化决定。

    文化就象看不见的上帝之手,主宰着一个人、一个 民族、一个社会的命运。 文化的传播或流行方式非常不规范。说学校在传导文化吧,有时家长传导得更多。说民间的文化流传最广,有时却是由领袖在倡导。社会学家把某一个文化组 (cultural group)内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排列起来,大致有:语言,传统和行为规范,价值判断,传媒。某些图形(symbol)也象征文化,比如中国的龙,美国的鹰。历史中的某些人物,特别是英雄人物,都给某一特定的文化下了注脚。中国嘛,岳飞一定是少不了的。

    我理解加拿大政府的多元文化政策,本意是提倡平等、交流和融合。因为这个国家总体讲是个移民国家,由各种不同文化的族裔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社会。由于不同 的文化背景,特别是象中国这样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的文化背景,文化间自然相互兼容的概率相当小。不兼容就意味隔膜,意味摩擦。提倡多元文化,就是在主流社会 中提倡宽容,让不能兼容的各种文化之间,尽量互不干扰,减少摩擦。

    这个政策制定者的本意是良好的,然而在实践中,将可能发生什么和已经发生了什么,却很少 有人研究。 起码有一个现实不可忽视。这个顺其自然式的多元文化政策,在实行中已经蜕化成一种温和的礼貌的种族隔离。加拿大的老华裔上百年来自处一隅,基本与主流社会 隔绝。他们说自己的语言,吃自己的食物,读自己的书报,住在“唐人街”,和西人社会“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种生活方式有利有弊。利在如果隔离 状况能够长久保持,个人将省时省力,社会将平安无事。有些定居一辈子的老华侨,一句英文也不说,照样过日子,简直像没有移民一样。他们的后代,走向两个极 端。要么完全西化,同时离异本族;要么认同本族,却离异主流社会。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受过中高等教育的华人移民,成为新移民的主流。而这样一批移民,同他 们的前辈不同,是很不甘心被边缘化的。他们除了温饱以外的有更多的生存要求,否则就出现找不到“家”的感觉。有一批人因为对环境不满,已经返回原居住地, 称为“回流”。还有更大部分还是选择留下来。这时候弊端就来了。

    最近一个例子就是华人参政。华人参政的口号一度被喊得很响亮,结果却差强人意。说白一点其实是很不愉快,甚至埋下了种族矛盾之伏笔。其中的原委本文不打算展开,但是起因明摆在那里:不同的理念,不同的诉求,对民主的不同理解。华人如果打算跳出自己的圈子,势必有所改变。要么改变自己,要么改变人家即主流社会。

    我主张加拿大政府应以“文化参与”这种方式来进行这一改变,以达到所有文化各取所长的目的。 听说美国的文化政策与加拿大不同。加拿大自喻为“马赛克(mosaic)”,是各种不同色彩的拼盘。美国自喻为“大熔炉(big melt pot)”,把各种颜色溶解在一起。我主张第三种方式,可以比喻为“鸡尾酒(cocktail)”,不同颜色依然存在,但又不能从边缘割离。不管怎么说, “马赛克”还是易碎的。

    2004-06-01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我刚来这里的时候就读到桌子写的关于美国和加拿大对待不同文化差异的政策. 如果没记错的话, 似乎也有类似的观点.桌子能不能再把老贴子给搞出来.
      • Too Asian的麦克林文章我也读过,还有最近的华妈更优越的热议,我觉得可算是媒体的良药苦口。主要需要反思的是:(海外)华人确实缺乏交流互动的意识以及技巧,对孩子对自己都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培养锻炼。否则培养的都是工具型专才,心胸打不开,处世总被动。
        第一例是:华人家长都恨不得孩子学个将来工资高的“热门”专业,别的啥都不重要。可是社会不是这么简单的,职业结构也会变化的,教出这么简单的“专才”,以后在社会混最多只能随大流而已,没有领导素质(不是说非得当领导,这又是华人的另一误区)。当然这不光是华人的问题,印度人和其他亚洲人都严重,但话人更严重。

        第二例:我刚才上网查猪脚价钱,偶然读到chinasmile上几位同胞抱怨滑铁卢附近的德国小镇猪脚餐馆多么“讨厌华人”。一开始让他们等待时就给脸色看,那你们还坐下去吃,然后还一分小费不给地愤然离去?恶性循环么。吃饭本是让自己高兴的事,如果跑堂的不高兴,你要么趁早走人,要么自己想法主动将他热乎起来,他可以讨厌这之前的华人顾客,但靠你本人的魅力你应该可以改变他。

        记住,我们首先是个体,然后才是整体(华人)的代表!

        所以“歧视”说到底都是缺乏交流互动的结果,大家每个个人都去主动一点,跟华人圈外的人多交往,那歧视就会逐渐减少!

        要提高自己的交流互动能力,首先一条就必须全面提高语言(英语)水平!

        最后对那些动辄跳脚的人:中国有老话叫良药苦口;西方有疗法叫震荡疗法。明白了?

        好久不谈社会了。。。这是我星期六早上的一点感悟。
        • 你说的不错,我特别赞同"我们首先是个体"这种说法.
        • 司令说的有些道理!消除误解和歧视的问题,需要互动。但有个问题是,'互动'是两方面的事,如果任何一方有了偏见,很难改变的,这个来不得一相情愿。还是赞同你的观点,不管怎样,个体还是能作为个体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不想被人代表,也不想代表别人,我一直的准则。
          • 我觉得有个个人理解问题. 比如某文章说"Chinese"好或不好, 肯定不是全指,而是在分析一种普遍性. 客观上, 你可能在里面或不在里面. 既可以对号入座, 也可以理性对待. 而主观理解又完全不一样了.
            • 因为我不可能改变我的作为CHINESE这个现实,所以,我不可能 不被包括在里面,这与我对对方所陈述的内容的看法没有关系。OVER-GENERALIZATION总是有问题的。
              • 很多明作家都批判过中国人的国民性. 其它文章也会用Chinese这个词. 你改变不了这一点. 其它民族也会遇到这个问题. 而且太普遍了. 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表达方式, 否则, 人们说每句话前面都要加上很多定语才不会引起矛盾, 但这是不可能的.
              • 你用这个词还是很有意思的"OVER-GENERALIZATION". 比如说中国人爱面子. 你会怎么想.
          • “替前人擦屁股”是不容易,但不论是不是擦屁股,主动交流总能增加理解减少偏见。我认为。
            • Sometimes I'd wonder, life is so short, why do I bother? Why should I do things that might waste too much time on? Communication is a two-way street, don't blame either of the two sides. Things exist for reason.
              • yes if you don't see or hear it you won't be bothered. but if you do, are you still not bothered? :)
                • 我的意思是,交流是相互的,缺乏相互的交流,受到损失的不光是你自己。如果人家根本就不想跟你交流,自己也不需要太强迫自己去主动跟人家‘交流‘,无需用热脸去贴别人的冷屁股。
                  • 我没有说非要强迫自己到这种程度。但是一般来讲中国人都是:你不主动我肯定不会比你主动。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准则常常被浓缩在一些经典极致的成语里,比如“热脸贴冷屁股”。这些成语毒性很强,一下子就把你的行为规范住了~
                    • 我的意思是,对等的交流是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是'相互'。人首先要有自尊,才有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我没有盲目的自大封闭的意思。如果你把自己和别人放到一个平等 的位置,就不会老是就是否自己沟通不够主动而忧虑了。
                      • 尊重自己和别人是起码的条件,应该是用不着讨论的。我说的是国人的行为习惯,比如不够开放,不善言谈交流,缺乏幽默,还有语言障碍。。。如果计较讲究每时每刻都要对等,是难以突破冷场的。
                        您说推销员和被推销者会是时时刻刻都对等吗,很可能不。华人作为一个集体很不幸, 在很多地方需要修补甚至重塑形象,所以才有必要推销自我。

                        印度人更容易在世界各地生存,据说是首先语言障碍小,然后是商人天性懂得协商推销自己。
                        • 文化和教育背景让不同族群的行为和观念差别很大.
                          • 还有一个是中国人分化严重,会念书懂技术的多不善言谈不懂社会(从小就练成学习机器),而移民多是这样的人!相反要是中国搞技术移民挑选加拿大人,恐怕就不会这严重偏才。
                        • 天没有塌下来,很佩服你能替整个'华人'这个群体忧虑,忧虑'华人'的整体形象。话说起来容易,事情的存在是有其缘由的,你认为'华人'天生就喜欢做古板的木瓜吗?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其实有时我也感慨,在办公室看过不少的华人同事,活的太沉重,太拘谨呢?为什么不能放松些?我想还是受限于各人的阅历和对生活的期望。我自己本来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但突然发现在这里居然我还算是办公室里比较放松比较放的开的人!也许加拿大特色?来加拿大了使人更保守? 曾接触过些美国人,也去过美国,明显喜欢美国人的性格,典型的开朗大方,直来直去,不太喜欢加拿大人的性格,过于木讷、保守,很多都有点没出过村子的那种妄自的自大,而且比美国人更虚伪,很多问题是存在的,比如种族歧视,其实比美国更严重,但非但不承认,还自许是什么'多元文化社会'。

                          我个人倒是比较幸运,基本没有因为语言问题,但我同意,语言是华人适应西方社会环境的一个很重要的障碍。如果语言不是问题,那么中国人在西方适应起来要容易的多。

                          另外你说的印度人的商人天性 ,我也同意,我想这也是生存环境造就的。印度和中国一样,人口大国,资源有限,空间更有限,所以不择手段的生存下来是本能。但中国人生活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有些不同,中国人普遍的教育程度比印度人要高,但副面的的结果是包袱太重,顾虑太多,反而活的不够率真,不够放松。这个还是要看看印度人,虽然印度比中国要穷,虽然普通人的生活比不上中国人,但这并不妨碍人家享受生活。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我自信说的还不算离谱。我说"华人"是因为这个形象也要影响到我,出发点是为我自己考虑,请您放心~ 我说得够明白,不跟你多争了。
                            • 没有争辩的意思。很遗憾,'华人'的形象不是你一个人振臂一呼就能改变的,你自己没能力统一'华人'的思维,所以,建议你不必白费力去试图改变'华人'形象。形象化是内在的表现,内里变化了,外表的变化自然水到渠成。你现在可以做的,只是做你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
                    • 前两天就想说这个问题, 一直忍住没说.终于被人说出来了.
                      • 请握一下我迟到的大手~~